資源簡介
3GPP長期演進(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pdf
添加了完整的書簽 支持跳轉 方便閱讀
比csdn上提供的帶書簽的這個版本清晰
封面 1
序言 4
前言 6
目錄 8
第1章 背景與概述 14
1.1 什么是LTE 14
1.2 LTE項目啟動的背景 15
1.2.1 移動通信與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的融合 15
1.2.2 國際寬帶移動通信研究和標準化工作 16
1.2.3 我國寬帶移動通信研究工作 18
1.3 3GPP簡介 18
1.3.1 3GPP的組織結構 19
1.3.2 3GPP的工作方法 20
1.3.3 3GPP技術規范的版本劃分 21
1.4 LTE研究和標準化工作進程 25
1.4.1 LTE項目的時間進度 25
1.4.2 LTE協議結構 27
1.5 LTE技術特點 29
1.5.1 LTE需求 29
1.5.2 系統架構 30
1.5.3 空中接口 31
1.5.4 移動性和無線資源管理 36
1.5.5 自配置與自優化 37
1.5.6 和LTE相關的其他3GPP演進項目 37
1.6 LTE和其他寬帶移動通信技術的對比 40
1.6.1 性能指標對比 40
1.6.2 關鍵技術對比 42
1.7 小結 44
參考文獻 44
第2章 LTE需求 45
2.1 系統容量需求 46
2.1.1 峰值速率 46
2.1.2 系統延遲 46
2.2 系統性能需求 47
2.2.1 用戶吞吐量與控制面容量 47
2.2.2 頻譜效率 48
2.2.3 移動性 49
2.2.4 覆蓋 49
2.2.5 進一步增強的MBMS 49
2.2.6 網絡同步 50
2.3 系統部署需求 51
2.3.1 部署場景 51
2.3.2 頻譜擴展性 51
2.3.3 部署頻譜 51
2.3.4 與其他3GPP系統的共存和互操作 52
2.4 對無線接入網框架和演進的要求 52
2.5 無線資源管理需求 53
2.6 復雜度要求 53
2.6.1 系統復雜度 53
2.6.2 UE復雜度 53
2.7 成本要求 54
2.8 業務需求 54
2.9 小結 54
參考文獻 55
第3章 LTE物理層協議 56
3.1 物理層概述 56
3.1.1 協議結構 56
3.1.2 物理層功能 57
3.1.3 LTE物理層協議概要介紹 57
3.2 物理信道與調制 59
3.2.1 幀結構 59
3.2.2 上行物理信道 61
3.2.3 下行物理信道 77
3.2.4 偽隨機序列產生 102
3.2.5 定時 102
3.3 復用與信道編碼 102
3.3.1 物理信道映射 102
3.3.2 信道編碼和交織 103
3.4 物理層過程 124
3.4.1 同步過程 124
3.4.2 功率控制 124
3.4.3 隨機接入過程 127
3.4.4 PDSCH相關過程 127
3.4.5 PUSCH相關過程 131
3.4.6 PDCCH相關過程 133
3.4.7 PUCCH相關過程 133
3.5 物理層測量 134
3.5.1 UE/E-UTRAN測量概述 134
3.5.2 UE/E-UTRAN測量能力 134
參考文獻 136
第4章 LTE無線傳輸技術 138
4.1 雙工方式 138
4.1.1 FDD雙工方式 138
4.1.2 TDD雙工方式 138
4.1.3 H-FDD雙工方式 139
4.2 宏分集的取舍 140
4.2.1 宏分集技術在WCDMA中的應用情況 141
4.2.2 LTE系統對宏分集的取舍 142
4.3 下行多址技術 143
4.3.1 OFDMA技術方案 143
4.3.2 VSF-OFDM技術方案 148
4.3.3 OFDM/OQAM技術方案 151
4.3.4 多載波WCDMA(MC-WCDMA)技術方案 153
4.3.5 多載波TD-SCDMA(MC-TD-SCDMA)技術方案 156
4.3.6 下行多址技術的確定 156
4.4 上行多址技術 156
4.4.1 PAPR和立方量度(Cubic Metric,CM)問題 157
4.4.2 采用PAPR降低的OFDMA(OFDMA with PAPR Reduction)技術方案 158
4.4.3 單載波頻分多址(SC-FDMA)技術方案 160
4.4.4 單載波和頻域均衡(SC-FDE)技術方案 161
4.
代碼片段和文件信息
- 上一篇:圖解http書籍
- 下一篇:王艷平Windows程序設計(第二版)光盤.rar
評論
共有 條評論